展茅街道黃楊尖村虞家灣實施“旱改水”項目,將把30畝低效旱地改造成魚稻共生的水田,并結合生態、景觀等元素,為鄉村旅游增添新景致(舟山日報12日報道)。這一實踐證明:因地制宜激活“低產地”的辦法總比困難多。
一些土地之所以成為低產地,固然有肥力不足等客觀原因,但與人們的思維定式也不無關系。黃楊尖村的干部們原先對那些耕種效益低下的旱地一籌莫展,經過外出考察、把脈問診后,才找到了因地制宜激活土地的良策妙方。改造后的虞家灣梯田,不僅能魚稻共生,還能實現以稻養魚、以魚肥稻的魚稻共濟,有望成為一塊“樣板地”。這也說明,所謂的低產地只是一個相對概念。如今科技日益發達,鄉村多業并舉,每一塊土地都可因地制宜得到改造利用,盡可能地釋放“共富效益”。
海島土地資源稀缺,因地制宜激活每一寸土地,不僅事關農村豐收、農民共富,也事關整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。近期,我市“打開圍墻”整治環境,使大片閑置土地變成了花海彩林,平添了各種實用的服務功能,不失為全市土地資源畝均效益的一次大提升。讓更多土地體現價值、發揮效益,還需不斷地舉一反三、充分挖潛,也須不斷地解放思想、探索創新。